“郑书记,我想找个好点的工作,有什么就业培训适合我的?”“郑书记,我孩子快要读一年级了,您能帮我介绍一个好点的学校吗?”每天,湖南永州新田县驻广州市花都区流动党委书记郑土新办公室总是挤满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新田籍流动人员。郑土新总是乐呵呵地接待,“抽丝剥茧”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将一个个“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每天,湖南永州新田县驻广州市花都区流动党委书记郑土新办公室总是挤满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新田籍流动人员。
8日,记者拨通了郑书记的电话,当问道“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这十几年的坚持,您会说什么?”郑书记坚定地说:“暂时还不会评价,因为我还没有做完,我后面的历史会更加的优秀和辉煌。”
早些年,新田外出人员集中流向广东、广西等地,尤其是在广州花都多达10万余人,他们在此务工、经商等,其中不少流动党员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流动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经郑土新多方奔走,2010年,新田县在广州花都成立了首个流动党支部。郑土新作为一名长期在花都工作的党员,主动担起建设支部的重任。
“流动党组织成立初期,包括我在内只有8名党员。” 如何才能把在花都的新田籍党员聚集起来,成为摆在郑土新面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郑土新联合流出流入地政府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对新田在花都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摸底,并登记在册。“每天我都从早忙到晚,几百个党员,基本上每一个党员都走访、交谈过。”很快,流动党员人数从个位数增加到百位数。时至2012年,已有400余名流动党员纳入流动党组织管理,新田县委将该党支部进行升级,新田驻花都流动党委孕育而生。
△2010年,新田县在广州花都成立了首个流动党支部。
62岁的新田新隆镇人谢友生,为谋求更好发展,到广州市花都区务工。刚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让他尝到工作不好找的苦头。“没得办法了,我只有到流动党委找郑书记。”谢友生说,毕竟大家都是新田人,他肯定会帮我,让我没想到的是,流动党委的郑书记在花都人脉广,很快帮我进了一家室内装修公司。由于老实肯干,谢友生很快得到公司认可,从一名新手迅速成长为一个带徒弟的师傅。如今,他完完全全融入花都,日子有了很大改善,个人的年收入也达到20多万元。
回顾10多年来的流动党组织工作,郑土新说:“我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智慧都用在服务流动人口事业上,不管是在探索流动党员管理,还是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实际困难,我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第一身份,立足本职,发挥自身优势。那句“没得办法了,我只有找郑书记”的口头禅,正是老乡们对他“定心丸”作用最朴实的认可。面对赞誉,他想的仍是“还没做完”——让更多漂泊的乡亲在异乡扎根、过得更好,就是他书写“优秀和辉煌”的方式。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实习生侯宝睿
举报/反馈盛鹏配资-盛鹏配资官网-十大配资公司-炒股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